為大家?guī)淼氖?strong>地理巖石圈與地表形態(tài)ppt,適用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使用,內容豐富多樣,排版有條理,文字圖片搭配講解詳細,歡迎前來下載使用。
地理巖石圈與地表形態(tài)ppt素材
巖石圈
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,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。厚約60~120公里,為地震高波速帶。由花崗質巖、玄武質巖和超基性巖組成。其下為地震波低速帶、部分熔融層和厚度100公里的軟流圈。巖石圈厚度不均一,通常認為在大洋中脊處巖石圈厚度接近于零,到大陸下部大約100-150公里處。
巖石圈主要特點
地表形態(tài)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(huán)過程,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——巖漿巖、變質巖和沉積巖的變質轉化。
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,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,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。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、雨打、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,組件崩解成為礫石、沙子和泥土。這些碎屑被風、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,經過固結成巖作用,形成沉積巖。同時,這些已經生成的巖石,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(fā)生變質作用,形成變質巖。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(fā)生重熔再生作用,又成為新的巖漿。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,形成新的巖漿巖,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、侵蝕、搬運和堆積。如此,周而復始,使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(huán)轉化之中。
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,以及流水、冰川、風成地貌等,是巖石圈物質循環(huán)在地表留下的痕跡。
另外對于地球巖石圈,除表面形態(tài)外,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。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,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(xù)面(莫霍面),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。巖石圈厚度不均一,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。由于巖石圈及其表面形態(tài)與現代地球物理學、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,因此,巖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、最詳細、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。由于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/3之多,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%,其平均水深為4000~5000米,大量發(fā)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,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。因此,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(tài)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,對它們的研究,構成了與巖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"全球構造學"理論。
- PC官方版
- 安卓官方手機版
- IOS官方手機版